□湖北省委党校综合教研部副主任 梅松
中国接入互联网23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加,网络社会发展不断繁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网信工作。
十九大的召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现在到二零二零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围绕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提出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新要求,从而为进一步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首先,从网络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视角来看,在2013年8·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同时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良好的网络社会舆论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关系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要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广泛传播。
加强网络综合治理,一是要不断加快媒体的融合转型,提升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二是要通过互联网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强对商业化网络媒体以及自媒体的信息监管,不断净化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三是要创新党委政府宣传模式和宣传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既有品质、又有温度的网络作品,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激发网民的参与热情,提升宣传舆论工作的时效性。十九大报告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将促进党委政府整体传播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正面社会舆论的引导力,由此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最终提升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其次,从网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实践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一是要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顶层管理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网络管理的相关机构及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网络宣传、社会舆论引导到网络热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互联网管理合力。二是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的政务协同信息平台,加强敏感信息及热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共享机制,整体提升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预警监测能力。三是建立网络热点舆情信息的联席会议制度,由属地网信办牵头,定期举行热点敏感舆情信息的处置协调会议,联合敏感舆情信息所涉及的各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网上舆论引导,部署各相关部门协同进行网下事件处置,提高网络热点敏感舆情处置的时效性,及时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四是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通过网上舆情信息的实时研判,及时为线下事件处置提供决策参考,增强线下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结合网下事件发展的实时态势信息,进行网上信息公开,并对网络舆论进行及时引导,缓解现实事件的舆论压力,为线下事件处置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关键在人,网络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干部主体作用的发挥。党的十九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方面,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同时就领导干部用网、管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以及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最后,在4·19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同时指出“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的系列讲话精神,从本领恐慌的问题导向出发,给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网络治理的四项能力建设,并最终落实到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上来,为各级领导干部适应网络时代社会治理能力指明了提升的路径和方向。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符合信息时代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是一项至顶而下、综合协同的系统性工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提出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力保障网络社会的有序健康的发展,从而不断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