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省旅游委公布我省A级旅游景区“红黑榜”,15家景区荣登红榜;16家景区入黑榜,分别被取消等级、警告并限期整改或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其中甚至包括包括3家4A级景区。16家“黑榜”景区在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旅游厕所、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省旅游委表示,我省将每年公布一次A级景区红黑榜,通过动态监管,打破A级景区“终身制”,擦亮A级景区招牌。
王淳:“化危为机”尤可期
湖北省旅游委选择在国庆、中秋双节过后的第二天,公布“红黑榜”,一方面“蹭”了双节的热点,使榜单迅速广泛被知晓;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过早发布影响“双节”期间湖北旅游经济的担心,可谓是用心良苦。
从对发布时间节点的拿捏看,“红黑榜”的目的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而3家4A级景区更是在接到整改通知书后仍整改不力才被摘牌,这是在警示他们“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落下,必须抛弃得过且过的幻想,从头再来。
此次“红黑榜”尤其对3家被摘牌的4A级景区冲击甚大,搜索3家景区关键词就可发现,摘牌的消息“霸屏”,这对于高度依赖互联网的新兴消费群体而言,旅游目的地选择被PASS掉的概率极大。被摘牌景区可谓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但只要科学应对,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尤可期:
首先,景区以此为契机,进行彻底的整改,规范细节,提升服务,未尝不可“浴火重生”。此时关键是要及时向公众表明态度,公布措施,树立“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形象,才能挽救人心;其次,遵循“用户思维”,整改过程向公众全“透明”开放,广泛征求意见,全程接受监督,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互动中培养“粉丝群”,传播口碑,重塑品牌,那么重新申报创建A级旅游景区的日子就不会太远。
杨兼:“红黑榜”背后是政府的决心与姿态
想必网友是吃够了高星级景区名不符实的苦头。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往往也是旅游相关话题在舆论场中最热的时候。荆楚网大数据舆情系统的八天监测结果显示,“性价比”成为了湖北黄金周舆论场旅游领域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这意味着,政府评价背书、旅游景区宣传、游客心理预期和实际消费感受四者要基本处在同一平均水准——这个平均水准还不能太低,网友“性价比”的要求才能满足,湖北旅游口碑才能走强,政府监管水平才能令舆论场满意,接下来湖北旅游业的收入提升和发展才有现实的动能和可能性。
省旅游委的“红黑榜”在网友看来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打破了景区“终身制”,营造危机感倒逼景区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方式,显然有利于游客和景区实现双赢。此外,在景区宰客、高价商品、服务不佳等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几乎成为网友对景区的默认印象的情况下,旅游委此举无疑体现政府作为监管方在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时,用实际行动体现出的监管决心与工作姿态。
措施效果还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看见,但这种主动作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舆情提示。面对舆论场的刻板印象,长期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段主动出击,能够极大地赢得舆论场的信任。这种信任在新闻评论区中清晰可见: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