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资讯 评论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网上投稿 报料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聚焦
国常会把脉能源问题 “三桶油”上半年净利增逾五成
发布时间:2018-09-14 09:20:12来源:人民网

  本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和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引发舆论较高关注;“三桶油”发布中期业绩报告,上半年净利均增逾五成,油气行业回暖获得积极期待;华润电力将其煤炭资产1元转让给国源公司,标志央企煤炭资产重组再下一城,电煤一体化企业煤炭资产或成下一阶段重组整合重点。

  监测周期:8.20-9.2,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国常会把脉天然气、燃料乙醇发展 引发业界聚焦

  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和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引发舆论较高关注,相关报道达三千余篇。

  具体来看,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拓展国内生产、稳定国际合作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加强管网、储气库、接收站等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保障供需平衡,实现有序利用;二是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创新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转让矿业权;三是完善天然气调峰、应急和安全保障机制。做好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预案,新增气量优先保障城镇居民生活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煤改气”实施前须签订合同落实气源,坚持“以气定改”。利用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削峰填谷。

  为发展绿色能源,并消化部分粮食品种过多库存,会议确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坚持控制总量、有限定点、公平准入,适量利用酒精闲置产能,适度布局粮食燃料乙醇生产,加快建设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开展秸秆、钢铁工业尾气等制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会议决定有序扩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今年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

  天然气稳定协调发展牵动关切 舆论期待保供压力缓解

  整体而言,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系列举措获得业界和媒体的高度肯定,认为其利于实现天然气供需平衡,对于天然气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舆论围绕天然气发展,主要探讨两方面问题,即天然气保供和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天然气仍面临保供压力,举措问题导向特征凸显。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指出,去年冬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一度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暴露出我们在天然气生产、供应、储备、销售等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切实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和用气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平稳运行。第一财经网也认为,做好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应工作已经成为近期能源和民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和讯网文章表示,上述每一项政策均是针对去年在保供期间天然气市场出现的问题,应对措施越来越合理;加之“三桶油”已经在推进管网优化和储气库建设等方面加快布局,国内液化气市场发展将逐渐趋于平稳,市场的波动将会在业者的心理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语境下,天然气发展肩负主力军重任。《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386亿立方米,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也提高到7.3%。我国天然气市场将在未来一段时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央视《第一时间》栏目援引业内人士观点表示,把天然气培育成为主体能源之一,是打造清洁低碳、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能源系统的必要条件。《中国矿业报》刊文称,中国天然气进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向清洁能源过渡不可逾越的桥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天然气被赋予能源转型主力军的重任。技术进步与创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发展,将为天然气的绿色勘探开发、提高能效带来深刻革命。

  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确定 业界对其发展抱持较强信心

  舆论对“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会议决定尤其关注,加上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省份将增加至26个。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称,目前没有推广车用乙醇汽油的一些地方主要是受自身的条件限制,还有一些省份此前已经用甲醇等燃料做了替代,当前推广的地区主要还是在东中部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地区。201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15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未来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省份会越来越多。

  业界充分肯定该决定产生的环保效益、行业效益和战略意义。首先,环保方面,专家认为车用乙醇汽油是当前清洁能源的一个重要选择,推广添加10%乙醇的汽油,可使汽油燃烧更充分,减少碳氧化物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每日经济新闻》《北京青年报》肯定此举有望给“蓝天保卫战”添助力。其次,行业方面,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该政策对燃料乙醇行业是个利好,政策利于市场扩大,股市上相关板块应该会有所表现;中电传媒能源情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宽认为,未来乙醇汽油需求会扩大,对下游的粮食燃料乙醇生产以及秸秆、木薯、钢铁等行业加工和乙醇回收是重大利好。再次,能源战略方面,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指出,中国是重要的石油依赖国,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通过发展其他替代性燃料来降低对石油的依存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韩晓平也认为,推广添加10%乙醇的汽油,利于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此外,有声音剖析乙醇汽油推广存在企业利润不佳、原料紧缺等问题。金联创分析师孙波就此建议,要加快推广乙醇汽油,需要制定相应政策,保障乙醇汽油顺利推广;同时加快技术研发,扩展燃料乙醇供应来源;强化监管措施,保障乙醇汽油品质;逐渐开放市场,调动市场生产积极性。

  “三桶油”上半年净利均增逾五成 获舆论积极评价

  8月30日,中国石油在香港披露半年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今年上半年营收1.10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净利润达270.88亿元,同比增加113.7%;按照中国会计准则,中石油上半年净利润为270.86亿元。

  8月26日,中国石化公布半年度业绩报告称,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上半年营收1.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净利润416亿元,同比增长53.6%;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上半年股东应占利润为424亿元,同比增长51.8%。

  8月23日,中国海油在香港举行半年度业绩报告发布会。报告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收1056.49亿元,同比增长14.4%;净利润254.8亿元,同比增长56.8%。

  “三桶油”上半年业绩创2015年以来新高 获舆论高度认可

  “三桶油”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受到舆论认可,澎湃新闻网称“三桶油”上半年净利润创2015年以来新高。特别是中国石化,受到资本市场和媒体的高度评价。界面新闻网称,这是中国石化近四年最好的中期业绩表现;《华夏时报》表示,中国石化交出了最为优异的中考成绩单。中金公司分析师李璇认为,这是中国石化上市以来最佳半年报;业内投资人及分析人员也认为中国石化的中期业绩超出预期。

  原油价格走高、成品油销售转好成增长共因 行业回暖引期待

  媒体聚焦“三桶油”业绩增长的原因。界面新闻网指出,中国海油上半年销售油价与气价增长、桶油成本下降、折旧折耗及摊销下降等因素促使净利大幅上涨。第一财经网、界面新闻网等分析认为,中国石化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上游勘探及开发业务大幅减亏以及充分发挥营销网络优势,持续推进精细化营销,全力拓展市场。中国石油业绩增长主要是受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及销售量变化综合影响。

  对于下半年行业发展的预判,中国石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境内成品油、天然气需求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不确定性增加,下半年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中国海油则表示,随着油价回暖,油气行业的投资回升将有利于行业发展,但油气生产成本也因此逐渐上升,所有石油公司都面临着油价上涨带来的成本竞争压力。

  油服行业经营业绩依然承压 业界寄望转折点出现

  另外,舆论也关注到,尽管受益油价震荡上行支撑,石油公司利润普遍大增,石油行业回暖迹象明显,但作为石油行业风向标的油服行业,其经营业绩依旧承压。其中,中海油服上半年营收增长超14%,但仍亏损3.75亿元;石化油服则在经历了两年连续亏损之后,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油服行业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该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不过,微信公众号“石油Link”指出,国际能源署预计今年全球上游油气投资同比增加5%,全球范围内油服市场已迎来转折点;从国内情况来看,迫于对能源供应安全的考虑,我国确定了新的能源计划,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对此,中国石油、中国海油已分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等工作。舆论预期,在“三桶油”等国内油企的持续努力下,国内油气产业将进一步迎来发展高峰,油服行业的全面复苏可期。

  华润电力转让煤炭资产 释放煤炭兼并重组加速信号

  8月19日晚,华润电力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框架协议》,拟转让间接持有的全资子公司华润煤业,及华润煤业旗下三家煤炭企业的股权和下属所有煤矿:华润联盛、山西华润、太原华润。但不包括华润煤业目前持有的除上述三家公司以外的所有其它公司和股权,这部分资产由华润电力负责从华润煤业中剥离。

  按照协议,华润电力在华润煤业、华润联盛、山西华润、太原华润四家公司持有的股权由国源公司以人民币1元进行收购,同时华润电力对华润联盛、山西华润、太原华润三家公司的全部股东贷款转由华润煤业承接,国源公司承诺偿还华润电力110亿元人民币股东贷款,首期支付额度为人民币60亿元,须于管理权移交的同时完成支付。

  1元转让煤炭资产,引发舆论盘点资产及盈利情况

  此番收购定价1元,有声音质疑国源公司用“一块钱买到百亿资产”。《经济参考报》、《每日经济新闻》、华夏能源网等均就此疑问进行解读称,此次转让的华润煤业及旗下三大核心煤企亏损严重,三大煤企目前资产净值皆为负,一直因股权多元、债务构成复杂,面临着债务分割难、处置难的问题。本次转让中,国源公司还需偿还华润电力110亿元人民币股东贷款,首期支付额度为人民币60亿元,须于管理权移交的同时完成支付。

  央企重组再下一城,电煤一体化企业煤炭资产成整合重点

  《经济参考报》提出,华润电力煤炭资产转让国源公司,标志着央企煤炭资产整合再下一城。华夏能源网也指出,华润煤业走到今天,与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央企加大煤炭去产能大环境分不开,华润只是央企剥离煤炭业务的众多案例中最新的一例。媒体注意到,下半年将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成立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优化整合专项基金,探索市场化、专业化重组整合模式,稳步有序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确保完成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265万吨、整合煤炭产能8000万吨年度目标。华夏能源网直言,在此背景下,华润电力剥离煤炭产业,也算是一次成功的“甩包袱”。《经济参考报》也援引知情人士观点称,电煤一体化企业的煤炭业务资产是接下来重组整合的重点,目前宁夏、内蒙古、陕西等一些区域具有整合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有观点提出煤炭重组整合仍面临一定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表示,当前煤炭重组整合到省一级就很难再推进下去,央企之间的资源整合也面临着诸多障碍。此外,债务化解、人员安置也有一系列问题。

  加速新能源布局,转型之路面临考验与挑战

  华润电力表示,公司战略方向是成为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综合能源公司。转让煤炭资产,将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推进公司战略转型,主营业务更加清晰,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公司将资金、管理、技术、资源更有效地集中至公司主营业务,并有助于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每日经济新闻》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华润电力受让、减持股权和关停机组等诸多动向,提出华润电力转型新能源的步伐不断加快。华夏能源网也横向盘点国能、大唐等能源央企布局新能源业务的事例,指出能源央企向新能源转型已成大趋势。但就当前的新能源市场来看,经过多年耕耘,民营光伏、风电企业在技术科研、效率、市场运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传统能源央企虽有资金和体量优势,仍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