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舆情频道 > 活动动态

浙江小学生戴“监控头环” 教育创新不可忽视舆情敏感性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4日18:52 来源:

10月31日,浙江小学生戴“监测头环”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事件缘起一款号称来自MIT和哈佛等知名研究机构的产品出现在了浙江金华某小学里,学生在上课时要戴上类似孙悟空“紧箍咒”的头环。

据悉,这是由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BrainCo)推出,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戴上它之后,与之相连的电脑屏幕前的老师可凭此判断学生是否走神,并以此来评判学生上课、写作业是否集中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情况打分,之后会像考试一样将该分数进行排名,并发到家长群里。

此事经媒体进一步报道后,这项教育领域的新技术随即引发了不少争议,舆论普遍质疑学校使用这款设备的实际效果,并认为此举涉嫌侵犯学生隐私,有损学生自由,或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媒体观点

媒体关注词云(来源:众云大数据平台)

不是什么黑科技能都往教室里塞,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才是不可撼动的前提条件。综合舆论的观点不难看出,赋思头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教育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是否合理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媒体报道中获知,该产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课堂效率,其与当前的小学教育相结合是否合理、适宜?这也是推动舆情升温的重要因素。有些家长为这个高科技叫好,认为是辅助学习的“利器”。而担忧者忧虑的是,孩子有限的自由天性、或者“发呆”的权利,如果管的太死、太紧,会不会进一步机械化,从而扼杀了有限的成长空间。人民日报指出,学习当然是要讲究效率的,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是教育本身,却不仅仅与效率有关。单纯追求效率,是对教育规律本身的违背。

资本可“向钱”,科技得向善——科技产品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倍受舆论关注。新京报认为“脑机接口,除医疗外当谨慎商用”。通过读取指令,实现人脑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让残疾人拥有更智能的“义肢”,这体现的是“科技向善”理念。在医疗应用之外,“脑机接口”却有必要审慎商用,“自由意识”直接关联着个体的尊严和隐私,任何试图“读心”“读脑”的技术,都有可能成为控制个体思维的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心智尚未成熟就实施监测意识,很可能影响人格的独立发展,或者催生表演性人格。此外,新京报旗下的沸腾刊发布信息认为:“人是技术的尺度,关键是谁来用”。善恶常在一线之间,而这一线,正是社会治理优化需要把握的一类尺度。尊重、参与、有礼、避害……这些科技应用伦理的原则,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尽快写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不扼杀探索,也不纵容伤害,才有真正的进步。

忽视当事者的感受让产品饱受舆论诟病。华商报副总编毕诗成认为:在关于科技伦理的界定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用户成为参与者”。让孩子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带上头环,收获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伤害了什么。忽略了孩子们的声音,忽略了对孩子们身心感受的评估,可能是某些教育辅助类科技产品最大的问题。此外,部分媒体也针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讨论,尤其是小学生对赋思头环的耐受度与不适感。

网民观点

不仅媒体,网民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对“监控头环”事件的看法。根据“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发现,网民观点的关键词包括学生、视频、老师、孩子等。

网友关注词云(来源:众云大数据平台)

1、承认个体差异性,拒绝监狱式教育

@皇城根下刀笔吏: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承认个体差异性。在选拔性教育体制下,有能考上大学的,就必然有考不上的。有从事文字工作的,就必然有从事体力劳动的。如果强迫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学习成绩的“天才”,考试分数的“天才”,消灭了个体差异性,消灭了未来不同行业的差异性,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反而要完。

@错错Akira:独立自主、随机应变、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根本就不能用标准化方法批量生产。你要效率,就会牺牲质量。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在机器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培养像机器一样的人?

2、科技发展需要人文精神

@BTC-Believer:将来的科技是造福人类,还是异化人类?

3、产品是否安全合规

@星影之下极光之旅:确定产品安全吗?确定辐射没有超标吗?家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了吗?家长和产品团队签署合同了吗?合同有效吗?

4、校企合作抢收智商税

@国王夸我帅:校企合作抢收智商税。

@找不到茶杯:估计是智商税,有这功夫不如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孩子主动不走神。

舆情点评

本起舆情一经曝光迅速形成热点话题,家长的担忧、对黑科技的质疑、学生培养效果的不确定性等方面,成为助推舆情快速传播的动力。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快速介入,跟进报道并发布了相关评论,引发诸多媒体转发,而共青团中央也在其公号转发人民日报的信息。全媒体的关注态势,促使舆论将关注点从产品转向了学生的教育话题,正如人民日报抛出的问题——当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被“黑科技”定性为不够专注,他有权辩驳吗?与其用科技“紧箍”监测专注力,不如用更好的课堂提升吸引力。

伪科学与真科技让公众难以辨别,教育创新的舆情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不久前,“量子波动速读”事件的余热尚未退却,“监测头环”登上了热搜,舆论不禁要问家长要为“望子成龙”交多少智商税?与“量子波动速读”不同的是,“监测头环”所使用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领域已有所应用,也因科技惠及于民受到人们的称赞。伪科学与真科技是这两起舆情中最核心的不同,舆论抨击的是利用科技名词“割韭菜”的伪科学产品泛滥现象,而真科技与教育创新相结合时,不能忽视科技伦理、信息不对称、情绪波动所引发舆论质疑的风险。当前,教育话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黑科技”走进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与家长的观点倾向与情绪变化;其次要正确评估“黑科技”的影响与认知情况;第三要关注外部舆论环境的变化,动态化应对与风险管理。

地方教育局与校方快速应对,措施务实,成为平息舆情的关键点。问题曝光后,金东区教育局立刻介入此事,责令学校暂停使用,并让全区学校进行自查,确保“监控头环”收集的数据不会外流,不会泄露孩子个人隐私。同时,应用这款头环的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反对意见,学生也没有身体不适”“老师们也只是把这个当作一个辅助工具,并不是出于监控的目的”。

企业紧跟热点的密集应对策略,急于解释增加弄巧成拙的概率。“监控头环”一事被媒体报道并引起舆论热议后,BrainCoh创始人韩壁丞在接受媒体采访,针对公众质疑进行了一一解答。

图:韩壁丞回应质疑与舆论热点的对应分析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涉事企业及创始人的回应可以称之为“紧跟舆论的步伐”,节奏之快,密集程度之高,恰恰反应了其高度重视,并急于澄清、解释的心态。物极必反,高效的舆情处置应该是“时间”“力度”“尺度”“效率”“频次”等方面的合理平衡,“平均主义”不可取,“偏科”就更不可取了。本起舆情中,BrainCoh多次针对舆论进行回应,面面俱到地为自身产品、科技进行解释,却与舆情的本质问题——科技伦理产生了错位关系。换言之,企业只能回答商业、产品、合法合规等微观话题,而本起舆情的争议更多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科技伦理等层面,这也是为何BrainCoh积极主动的应对却仍难获得舆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回应之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认为,让学生佩戴智能头环这种做法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是以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为名的反教育。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让学生佩戴智能头环检测注意力的做法没有科学性,因为注意力是有限度的,有基本的规律,不能违反基本规律要求孩子在更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这项技术会让学生成为没有主体性的对象,违反基本的伦理。

【责任编辑:方圆】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