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3时20分,重庆市公安局渝北区分局官方微博针对保时捷女车主李月及其丈夫童小华的调查处理结果进行通报,对此前保时捷女车主的家庭基本情况、财产情况等信息进行了公示,并对网络关注的部分信息进行了核查公告。通报对保时捷女车主的丈夫童小华进行了免职处理,原因是其丈夫涉嫌其他违纪问题。
此前,舆论热议重庆保时捷女车主打人案,其嚣张态度、家庭背景等均成为焦点话题。
(舆情事态发展图)
事件发生后,媒体积极介入传播并进行了跟踪报道。女司机的行为成为舆论批评的焦点,而媒体提出两大疑问,反应舆论的关切:
疑问一:女车主为何如此胆大妄为?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批评“保时捷女”29次违章,哪来的底气?文章更指出女子在这一事件中违反了多条驾驶规定,开豪车且举止蛮横,被视作“恃富而骄”的典型。
与此同时,《南方日报》也发布评论,质问重庆保时捷女司机为何这般嚣张?评论指出,红色保时捷VS银灰色奇瑞小轿车,时尚女VS高出一头的男司机,标签化的身份与反差,或许为男司机赚得了更多同情。正如重庆警方通报视频中所点评的那样:“话说女子做生意赚了钱,有钱也不能任性,当街动手更不可取!”女子胆大妄为的举动引发媒体的关注与声讨。
疑问二:女车主的身份背景到底有多“显赫”?
如果说女车主在事发现场的嚣张气焰是推动舆情高涨的重要因素,那么其过往的不当言论则是引发舆论讨伐的助推器。
《中国经济网》发布评论称,网友们并不只是关心保时捷女车主的经济实力,动辄违规驾驶甚至对他人大打出手的底气,是否来自她的“身份背景”?李某本人和家庭主要成员,有没有公职身份?李某是否利用自己和家人的职务便利从事过删除交通违法记录?由于有关部门并未及时回应网友对于保时捷女主人的疑问,使得该女子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引人遐想,这也引起了网友对舆情的热议。
除此之外,多家媒体都在呼吁有关部门应及时回应网友对这一事件的疑问。半月谈网指出,这些话题和猜测,已经构成对公权力不当使用的质疑,如果不加以回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当地政府的形象。针对此,有关方面应大大方方及时回应社会质疑,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而不是吞吞吐吐,“挤牙膏”式地欲说还休。如果错过了舆情处理的“黄金时间”,非要等到传言变成谣言、伤害变成灾害的时候才匆忙回应,效果就将大打折扣了!
《南方日报》也指出,有鉴于围绕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猜测和议论,相关部门似乎有必要进一步作出及时有效回应,才能避免公众无端揣测,从而赢得公众信服。
在媒体舆论导向下,网友多为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质疑女子的财产来路正当性,新浪网友“过去02306”指出,土石方的生意可不是一般人能碰的。
二是质疑其丈夫是否存在违规违纪的现象,如新浪网友“高艺城”评论称“麻烦帮忙问一下所长,3年29个违章分怎么消的,在线等。” 澎湃新闻网友“A0汤海泷”提出“关注后续报道,他老公一所长钱哪来的?”
三是希望有关部门尽快给出答复,尽快处理该事件。新浪网友“杰筏子”说:“支持官方依法查处!要早日将违法违纪分子绳之以法!”某凤凰网网友发表评论称“一查到底的精神哪出去了,要查到她怀疑人生。如女车主自己说的事情属实至少要办帮她改记录的官员渎职。”
四是网友批评其嚣张跋扈的举动,新浪网友“柒月的July”对这件事称“重点是在房价、三手车、存款上吗?网友关注的是为人嚣张跋扈,市区飙车,红灯随便闯,打电话消罚单,奇瑞车主晚上被敲门!”
舆情探讨:爆款舆情的成因究竟为何?
热点关键词叠加,触动网友负面情绪不断高涨
女司机、豪车、斗殴等为这起舆情事件的关键词,当其共同发挥舆论吸引作用之时,舆情的快速推升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违章的女司机先动手打人,这一嚣张的举动引发中网友的声讨;保时捷女主人这一富豪标志的身份标签又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经网友们对女司机身份的曝光,发现其丈夫是重庆渝北区石船派出所所长,居住在重庆的高档住宅小区……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的曝光,让舆情的发展具有了较强的戏剧性,也被人们激烈的讨论着。此外,伴随保时捷女车主的讨论不断涌现,相关的谣言也倍受各方关注。网友们不断热议女车主丈夫贪污腐败的可能和女主人从事违法工作的情况,造成舆情事件的不断发酵。
相关舆情事件的曝光,助长了舆论扩散的力度
巧合的是,网民在对保时捷女主人舆情事件探讨的过程中,严书记一案的处理结果也在同一时间进行了公布,引起了网民的联想——保时捷女车主的丈夫是另一位“严书记”。该事件与严书记一案的相似之处形成了舆情叠加的效应,助长了该事件的舆情发酵。
重庆方面舆情反应滞后,错过管控舆论的“黄金时间”
纵观重庆官方、警方等方面的舆情应对能力,尽管舆情响应速度较快,但不断升级的负面情绪证实了其应对效果寥寥。三次回应的内容不够详尽,无论是重庆警方,还是官方,“蜻蜓点水”式的应对并不能在重大危机舆情之中平息众怒,反而落得“不积极作为”的指责。此外,重庆方面对本次舆情发展态势的研判不够敏锐,导致其难以在关键时刻把握时机,应对不断发展的舆情,控制负面倾向明显的舆情态势,形成舆情的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