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舆情频道 > 数据荆楚·传播指数榜

广州地铁塌陷事故:舆情处置仍需改进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5日15:13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曾红丹)12月1日上午,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踪。当晚,广州地铁发布致歉通告称,地铁隧道内施工人员已全部安全撤离,无伤亡和失踪,下一步将不遗余力地配合做好现场救援工作和后续调查。

随后,地铁方面用混泥土、土方等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同时设立了钢护筒作为救援通道,向地下深挖搜寻失踪人员。这种救援方式获得土木专家的认可,然而却遭到被困人员家属质疑。对此,广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新闻通气会回应称,回填措施是为了避免二次事故,为救援创造条件,回填后将不惜一切代价搜救被困人员。

截至目前,相关部门已投入各类救援人员1100多人,但被困人员还未救出。

舆论观点

质疑救援措施不当,坑洞回填过早。被困人员还未救出,救援队便快速回填坑洞,被困人员家属质疑这种救援措施是舍弃了坑里的人,大多数网民也表示不解。更有网民认为,坑洞回填后,被困人员生还机会将更加渺茫。

地铁施工造成的塌陷事故本可以避免。有舆论认为,广州市已发生过多起塌陷事故,若施工前对城市塌方隐患进行治理,将预防工作做到位,本可以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另有观点认为,一般情况下是地下先出状况再引发地面塌陷,此事故中地铁隧道工人无伤亡,说明隧道内出现塌陷征兆时,未及时向地面预警。

救援之后也需彻查事故原因。《新京报》评论称,地陷到底是因不可控因素还是出现人为因素,抑或兼而有之,期待相关方面用客观公正的调查结论回应舆论关切。如果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人祸因素,那就要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让其付出失职失责的应有代价。

分析师点评

广州地陷事故备受各方舆论关注。一是关注地陷救援进展,二是关注地陷原因,三是关注救援措施是否得当。针对网民的种种疑惑,广州市政府先后召开两次新闻通气会,及时公开救援进展和救援措施,针对性地对网民的质疑进行了回应。这种做法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也使得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生命至上的救援态度,不计成本的救援投入,也让公众看到了政府部门的作为和担当,对舆情的平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广州地铁方采取的措施也可圈可点:一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公布塌陷信息,开诚布公的做法赢得公众好感;二是持续更新地陷抢险救援进展,有效地避免了谣言滋生;三是及时致歉,良好的认错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四是持续动态监测周边水、电、气、通信及房屋、道路、桥梁的安全,在防止次生事故发生的同时,也有效的防止了次生舆情的发生。

实际上,地陷事故发生让职能部门和广州地铁面临着三重舆情风险:首先是钩沉风险。近年来,广州因修建地铁而频发地陷事故:2013年1月,广州荔湾区康王南路地铁施工发生坍塌;2014年2月,广州先烈中路同一地段连发两次地陷;2015年5月,广州白云区地铁8号线北延线发生地陷……因此,此次事故中,若广州地铁方没有及时道歉并持续跟踪救援进展,过往的地陷事故可能再一次被拉回公众视野,使广州地铁集团再次陷入舆论漩涡。其次是形象损伤风险。广州地铁一直以来以“快”闻名,在全国地铁城市中排名靠前。此次舆情事故若处理不当,不仅会损伤广州地铁形象,也会阻碍广州地铁将来的建设和发展。最后是泛化风险。若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回应舆论焦点,不排除舆论泛化性质疑施工设计不合理,监管工作不到位,救援措施不得力,从而损害政府部门公信力,破坏广州的城市形象。

从目前的舆情发酵的形势看,灾难发生后,广州市相关部门及广州地铁合力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了可能发生的舆情风险,获得舆论肯定。然而,此次舆情处置也并非十全十美,网民对救援措施是否得当仍然存在争议,先填坑再施救的做法虽然是经土木专家认可的专业做法,但这一做法应该先行向公众解释清楚,取得被困人员家属的理解,同时避免引发网友误解。政府部门请出专家给出专业解释的同时,还应注意,在解释专业救援措施时如何表述得更加通俗易懂,让公众尽快理解其正确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获得舆论支持。

【责任编辑:杨兼】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