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舆情频道 > 数据荆楚·传播指数榜

行业舆情观察:家长选择校外培训最容易遇到哪些“坑”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7日16:55 来源:

编者按:近期,围绕家电、餐饮、医疗、教育等消费领域,楚天舆情数据研究院将陆续推出行业舆情分析报告,本期重点聚焦消费者在教育培训中遭遇的“糟心事”。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吴冬晴、石倩)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万所,存在问题机构27。3万所,在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中占比近61%。教育作为民生之基,社会关注度高,2018年教育领域中培训机构乱象频发,负面热点事件屡屡被曝光,不仅体现出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的高需求,也表明教育培训机构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教育培训行业网络词云图可以看出,天价、办学资质、虚假广告等词语备受舆论关注,教育培训行业整体形象偏负面。

通过对2018年全国范围内教育培训机构的舆情案例的梳理,发现教育培训行业存在以下雷区值得引起关注:

1、 天价培训常成为热炒重点

公众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其中天价培训班经常成为热炒重点,相关舆情呈现出情绪表达、主题偏激、焦点游移等传播特点。例如“湖北高三女生花13万上全托补习班,4个月成绩下滑140分”的新闻,引发了舆论广泛热议。围绕天价培训、成绩下滑,衍生了各种娱乐化表达,体现了互联网独特的“消解式”表达文化。

天价培训班涌现是市场的自发行为,但也不能脱离监管,任由“周瑜打黄盖”的现象发生、发展。对于一些游走在政策边缘的培训机构,需要对其进行界定和监督;唯有各类教育考试培训市场得到净化和合理调控,“天价”才没有恣意妄为的生存空间。

2、 虚假广告易引发市场监管舆情

从舆情监测情况来看,2018年市场监管部门负面舆情有不少是虚假广告宣传,其中教育培训机构的虚假广告引发的舆情争议较大。“30天包你说流利英语”“29998元包你考研过关”“一周成绩提高10分”……像这样打虚假广告的培训机构不在少数。例如,一家名为超圣教育的网络教育机构,被曝虚假宣传与知名高校存在合作关系,还用山寨学信网上的假学籍糊弄学员。学历继续教育行业很多机构存在虚假宣传问题。有的机构把继续教育宣传为可以拿与全日制教育同等文凭的教育类别,涉嫌虚假宣传;另一类培训机构故意混淆政策,宣称有特殊渠道和手段通过考试。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相关政策的信息公开力度,也要求考生了解各种考试政策,识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对虚假宣传加强处罚。

3、 “饥饿营销”引发舆论焦虑情绪

今年,武汉一家培训机构引发家长通宵排队抢号,甚至有人将帐篷、躺椅搬到现场。随后,培训机构回应称将优化报名流程。但舆论场的关注点却并不在此,舆论负面情绪的矛头大部分指向监管部门。舆论一方面感叹优质教育资源太稀缺,面对大部分中国家长表现出的教育焦虑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另一方面舆论呼吁让“排队争抢”降温,给教育公平“加速”,真正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涉及教育资源和公平问题,看似非地方政府部门或单个行业系统内可以解决,但事实上,仍然可以通过分块切割方式缓解舆论焦虑情绪。有关部门在回应时理应针对涉及自身职责内容积极表态,彰显履职尽责态度。此外,还应健全并严格执行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比如某些地区试点的“多校划片”的政策,有助于缓解局部地区入学矛盾突出、优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此外,硬件教学条件提高的同时,完善优秀教师在多校轮岗流动制,都是实现全民义务教育公平性的有效经验。

4、监管界限不清致舆情处置难度大

一边是市场风生水起,社会资本竞相涌入,一边是质量良莠不齐、教学水准频遭诟病,教育培训机构究竟该如何规范管理?不少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为公司性质,部分教学人员兼有“教师”和“销售者”双重身份,流动性大、更换频繁,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这也导致教育培训机构出现负面舆情后,因界限不清导致舆情处置难度加大。

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市场监管有待补位,监管力量不足会带来消费者合法权益无法充分保障等问题。民办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不规范,最重要的困难体现在机制层面,“教育部门与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边界尚未理清。”与其出现舆情之后监管处罚,不如事前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培训机构的登记秩序,避免教育和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管理真空。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要慢慢从管事业向管市场、管行业方面转换,尽快明确监管责任主体,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5、办学资质舆情呈多发态势

从全国范围的报道数量看,办学资质存在问题的舆情较为多发。具体表现在无办学许可证、营业执照与经营范围不相符、过分夸大师资等。如“合肥‘常春藤’培训机构无证经营一年”“武汉文英博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未取得办学资质的情况下,租用学校场地开展艺术生高考冲刺培训”“合肥一培训机构未获办学许可就开课”等。不少培训机构存在“地下”办学的情况,不走正规资质申请渠道,与学校暗箱合作,在职教师有偿家教的居家型补课新形式使得与培训机构的利益嫁接更具隐蔽性。

办学资质不仅事关培训机构的诚信经营问题,同时关乎教育职能部门的履责尽职,一旦被曝光,资质审核与管理排查便易沦为舆论的讨伐风口,而职能部门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会受损。此外,作为消费者也应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提高自我的鉴别“真伪”机构的意识。

6、名不符实致使舆情后发特征明显

校外培训机构数量上多不胜数,质量上鱼龙混杂。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培训机构“对症下药”,在此两方面进行“精装”,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分夸大自身教学内容,用夸大化的宣传吸引家长与学生前来报名,而实际教学情况并不理想。例如很多雅思培训机构都设置了精品课程,亦或者是小班课程,标明只收7-8个人,实则超过了10个人,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许多学生听完课后深感不值。而根据报道,凡是被责令整改或是关停的机构,多多少少都存在类似问题,目前已成为行业通病。

此类负面舆情大多发生在消费者体验后,以投诉或退款的维权形式爆发。此类培训机构在前期清查中,资质合格,“硬件”达标,但存在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课程设置等“软件”问题。如以应试教育为主,“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顽疾。不少舆论认为,针对此类情况需政府部门应有所作为,如对教育培训机构组建考评小组,对培训机构进行动态评估,记录跟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度安排等,建立详细档案。同时针对超纲教学等违规行为,工商部门则可通过吊销执照、取消办学资质等举措进行严惩。

7、 教育培训行业舆情呈外延扩大化发展

近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智能骚扰电话产业链,轻轻家教的销售电话,成为教育培训行业购买个人信息、拨打骚扰电话的例子。315晚会曝光的只是整个机构产业链的冰山一角,利用智能机器人电话销售,相比人工效率高而成本低,让不少家长踏入骗局。违规者打着教育的幌子赚黑心钱,击中了父母和家庭为教育殚精竭虑的心,加剧了社会对当代教育的焦虑情绪。

随着培训机构的壮大,部分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运作模式,他们通过与网络平台及其他机构的交易,获取学生个人信息与联系方式,更有甚者通过无线网络信号直接盗取个人数据,如同“天网”一般,让培训机构从中获利。而这种方式无疑更加触及公众对于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担忧。一段时期内,培训机构成为家长们集体批判的对象,进而将矛头指向学校需提高内部教学质量,及监管部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等,导致教育培训行业舆情的波及范围扩大至其他领域。


【责任编辑:赵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