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舆情频道 > 数据荆楚·传播指数榜

潜江“小龙虾学院”打了个漂亮的舆论翻身仗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5日18:00 来源: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近日,潜江“小龙虾学院”准毕业生被预定一空的消息在网络热传,3月20日《人民日报》的评论《“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更是官方“盖章”,为曾经被认为“奇葩”的“小龙虾学院”“正名”。凭实力说话的“小龙虾学院”,在舆论场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时间回到两年前。2017年,许多媒体抱着“看热闹”“猎奇”的态度,报道位于湖北潜江境内的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公布其下属“潜江龙虾学院”的录取名单,中国第一家小龙虾专业学校诞生。

彼时,舆论更多的是质疑之声,“小龙虾专业”被称为“奇葩专业”。网友多是“可以读到博士后”“请让我学到天荒地老”之类的调侃。媒体评论也直言这是挂羊头卖狗肉,认为小龙虾不过是学院的招生嘘头,质疑“将来这些学生如何具备就业的竞争力?他们会不会面临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尴尬呢?”

沉寂两年后,“小龙虾学院”迎来了转机。《北京青年报》3月10日报道,潜江市市长龚定荣透露,湖北潜江一高职院校于2017年设立“小龙虾学院”首批130名学生还没毕业已经被“预定一空”,今年会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并希望完善国家级的小龙虾标准体系。该新闻被@人民日报、@紫光阁、@头条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在网络上,特别是微博平台,形成第一个传播峰值。

“小龙虾学院”“火”了之后,媒体也开始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多家媒体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等角度进行评论,形成了3月20日的第二个传播峰值。

例如《人民日报》评论《“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分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除了更强烈的市场需求、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有赖于更务实的社会心态。“小龙虾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之所以能火爆,关键在于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了市场需求。

新华社评论文章称,“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华声在线评论认为,如此火爆的场景,表面上看,是毕业生与市场“确认过眼神”,是各企业要找的人。其实,这是源于工匠精神的“加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迎春花”,也启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荆楚网大数据舆情系统分析发现,普通网民对“小龙虾学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潜江”“龙虾”“预定”“标准”等关键词上。“小龙虾学院”的走红,进一步提升了潜江,以及潜江小龙虾的知名度。

而网民留言,以吃小龙虾方面的调侃居多,说明网民普遍持支持肯定的态度。

从留言用户的人群分析,女性占比52。76%略胜一筹,可以看出小龙虾更受女“吃货”的欢迎。

有意思的是,对“小龙虾学院”的地域关注度进行分析,江苏省反而第一,排在湖北省之前。这也暗示,同为小龙虾大省的江苏,其实更关注“竞争对手”湖北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小龙虾学院”的舆论翻身仗,可以发现,翻身的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小龙虾学院”用毕业生被预定一空的事实“说话”,硬气回答两年前舆论“毕业后何去何从”的质疑。

媒体也加了把力。随着媒体深入细致的报道,舆论场对于“定向培养”专业的宽容度越来越高,评论也更加客观理性。再加上主流权威媒体评论的“加持”,让“小龙虾学院”从一个地区的现象,上升到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增强了 “小龙虾学院”在舆论场积极正面的形象。

“小龙虾学院”的翻身仗,也告诉喜欢“打嘴仗”的网民一个道理,对于新生事物,别忙着嘲笑质疑一棍子打死,不妨让其自由生长看看,让时间证明一切。


【责任编辑:吴冬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