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近日,潜江“小龙虾学院”准毕业生被预定一空的消息在网络热传,3月20日《人民日报》的评论《“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更是官方“盖章”,为曾经被认为“奇葩”的“小龙虾学院”“正名”。凭实力说话的“小龙虾学院”,在舆论场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时间回到两年前。2017年,许多媒体抱着“看热闹”“猎奇”的态度,报道位于湖北潜江境内的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公布其下属“潜江龙虾学院”的录取名单,中国第一家小龙虾专业学校诞生。
彼时,舆论更多的是质疑之声,“小龙虾专业”被称为“奇葩专业”。网友多是“可以读到博士后”“请让我学到天荒地老”之类的调侃。媒体评论也直言这是挂羊头卖狗肉,认为小龙虾不过是学院的招生嘘头,质疑“将来这些学生如何具备就业的竞争力?他们会不会面临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尴尬呢?”
沉寂两年后,“小龙虾学院”迎来了转机。《北京青年报》3月10日报道,潜江市市长龚定荣透露,湖北潜江一高职院校于2017年设立“小龙虾学院”首批130名学生还没毕业已经被“预定一空”,今年会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并希望完善国家级的小龙虾标准体系。该新闻被@人民日报、@紫光阁、@头条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在网络上,特别是微博平台,形成第一个传播峰值。
“小龙虾学院”“火”了之后,媒体也开始分析其走红的原因,多家媒体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等角度进行评论,形成了3月20日的第二个传播峰值。
例如《人民日报》评论《“小龙虾学院”为何走红?》分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除了更强烈的市场需求、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也有赖于更务实的社会心态。“小龙虾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之所以能火爆,关键在于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了市场需求。
新华社评论文章称,“小龙虾学院”折射职业教育“大前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错位”。这恰恰说明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华声在线评论认为,如此火爆的场景,表面上看,是毕业生与市场“确认过眼神”,是各企业要找的人。其实,这是源于工匠精神的“加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迎春花”,也启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荆楚网大数据舆情系统分析发现,普通网民对“小龙虾学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潜江”“龙虾”“预定”“标准”等关键词上。“小龙虾学院”的走红,进一步提升了潜江,以及潜江小龙虾的知名度。
而网民留言,以吃小龙虾方面的调侃居多,说明网民普遍持支持肯定的态度。
从留言用户的人群分析,女性占比52。76%略胜一筹,可以看出小龙虾更受女“吃货”的欢迎。
有意思的是,对“小龙虾学院”的地域关注度进行分析,江苏省反而第一,排在湖北省之前。这也暗示,同为小龙虾大省的江苏,其实更关注“竞争对手”湖北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小龙虾学院”的舆论翻身仗,可以发现,翻身的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小龙虾学院”用毕业生被预定一空的事实“说话”,硬气回答两年前舆论“毕业后何去何从”的质疑。
媒体也加了把力。随着媒体深入细致的报道,舆论场对于“定向培养”专业的宽容度越来越高,评论也更加客观理性。再加上主流权威媒体评论的“加持”,让“小龙虾学院”从一个地区的现象,上升到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增强了 “小龙虾学院”在舆论场积极正面的形象。
“小龙虾学院”的翻身仗,也告诉喜欢“打嘴仗”的网民一个道理,对于新生事物,别忙着嘲笑质疑一棍子打死,不妨让其自由生长看看,让时间证明一切。